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通讯员 李弘慧
昼夜运作的无人工厂内,由软件控制生产全流程,从细胞进料开始,对原料、设备、细胞状态表征等统一调度与监测,规模化生产类器官,以满足未来疾病建模、药物筛选和基因细胞疗法等方面对类器官的需求……登上舞台,浙江大学博士后孙元现场勾勒了参赛项目“规模化标准化微细胞团智能制造平台”落地后的应用场景。
决赛现场。良渚实验室供图
12月30日,良渚实验室第二届博士生&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杭州举行。大赛以“未来生命技术和人口老龄化应对科技”为主题,前期招募到来自哈佛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的近两百名博士、博士后组团参赛,项目涉及细胞治疗、抗衰老策略、类器官技术等方向。最终,共有20支团队入围决赛。
良渚实验室(系统医学与精准诊治浙江省实验室)成立于2020年7月,由浙江大学牵头建设,定位为大学与生命健康行业交界面的战略科技力量。近两年,该实验室以双创博士学院建设为抓手,探索以“博士层级的教育、疾病导向的高科技、双创人才的引育”为主要特征的教科人一体化发展模式。
“我国中老年群体中,患有骨质疏松的约9000万人。但国内现有骨质疏松相关生化指标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产品存在原料受制于人的情况。”西北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博士后刘泽英介绍,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磁微粒系列产品,建立了磁酶免化学发光检测方法,形成了一系列灵敏度和准确性高、检测时间短、成本低的骨质疏松检测试剂盒产品,实现关键原材料和检测体系的国产化,能让对骨质疏松患者的诊疗和随访更为便利。
由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3)》提出,年龄是恶性肿瘤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人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成为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人数快速攀升的重要原因。
该报告提到,肿瘤核医学是核医学的重要分支,包括肿瘤核素显像和治疗两部分内容,是肿瘤精准诊疗重要手段之一,在分子水平实现了肿瘤诊疗一体化。决赛现场,哈佛大学博士后程华的路演项目“FAP三聚体诊疗一体化核素药物的开发”获得博士后赛道一等奖。
程华介绍,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是诊治肿瘤的有效靶点。本项目旨在开发一款FAP三聚体核药,增强对FAP的靶向能力,表现出更高的FAP结合亲和力和更长的肿瘤滞留时间,提升诊疗效能。项目前期成果已获得来自产业界的千万元级投资意向。
据了解,本次大赛设有一、二、三等奖奖项及部分奖金,另设有优秀奖及创新奖,参赛者均可获得参赛证书。决赛优胜者有机会获得良渚实验室提供的研究人员工作岗位,并可申请百万级启动经费。决赛邀请了来自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多家头部高水平单位的39位专家作为大赛评委。
值得一提的是,决赛前期,良渚实验室特别组织“双创博士培训班”,为入围决赛的20支团队提供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实践课堂,匹配学术导师、业界导师、投资领域顾问,提供项目打磨、资本推介等个性化指导,护航双创人才培养与项目成长。
本次赛事评委专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健康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邢以群指出,当前科技创新的适老化程度不足,应当加强老龄经济的基础研究,围绕老年人痛点问题,进行集成创新和项目攻关,并推进相关应用转化,满足老年群体需求,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